
“若自己不明了,须参善知识,了却生死根本”,你自己弄不明白,咋弄啊?若不见性,念佛也无益,诵经也无益,持戒也无益,持斋也无益,布施也无益,到底怎么讲才对呀?怎么出三界啊?怎么自己觉悟啊?到底怎么弄啊?不明白了,不明白就需要去参善知识,去向善知识学习。善知识是什么呢?“若不见性,即不名善知识”,所以说这个善知识,诸大善知识是什么?是见性的人。现在的我们谁见性了?哪个见性了?我看现在很难说了,现在见性的很难找了,在哪里?还没有印证出来。按照六祖大师来讲,善知识是需要印证的,总要有一个印证的人啊。以前六祖大师会肯定某个人开悟了、见性了。现在到禅堂打七的也有,坐禅参禅的也有,可是,几个七下来,一年下来,这主七的感叹说,唉!今年的包子又白吃了。再一年下来问,有没有开悟的啊?唉!今年的包子又白吃了。这已经几十年了,从虚云老和尚以后,我们知道的,在没听说有哪一个印证出来开悟了,所以现在很愁啊······大家只能在经里面找,在法里面找,在法宝里面找,在道场里面慢慢地找。然后呢,悟一点儿是一点儿,悟一点儿是一点儿,总归是自己要受益。我们自己要有大丈夫的气概,要打破虚空明镜台。
经是用来对治心的,有无量的心就有无量的法,这个与时间,与历史,与它的因缘没有关系,与谁写的也没有关系。过去古人写书,特别整理佛经,整理一些论著,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,为了流通,从来不署自己的名,或者是为了得到印证,他们不习惯署自己的名。他署什么呢?署别人的名。咱打个比方,义净大师翻译的经典,有很多都是署的义净名,其实是他徒弟翻译的,很多都是这样的,都不署自己的名。近代人把他们翻出来研究,哪个是佛说的?哪个不是佛说的?哪个祖师是说的?这个是谁写的?那个是谁说的,这个经书的出处是哪里?这个很难考证。
——《禅修开示录》